2012年12月31日晚,因为父亲病重,在海宁打工的甘肃省天水市女子谢小彦匆匆登上了回老家的火车,留下一幅“红楼群芳图”的十字绣。
这是谢小彦在海宁打工期间,一针一线,花一年半时间完成的。
如今,回到老家的谢小彦,正到处筹钱,为躺在病床上急需转院、手术的父亲奔波。在海宁,这幅十字绣,为她留下了一丝希望。
每天只睡6小时 除了端盘就是绣画
今年26岁的谢小彦,来自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草川乡的一座大山里。
2011年初,谢小彦只身来到海宁,在联合路一家餐馆做服务员。昨天,在这家餐馆,记者看到了谢小彦留下的十字绣红楼群芳图。图中绣有12名女子,均是《红楼梦》中的人物。
未裱框的作品长2.47米,宽0.92米,铺展后,面积大于一张四人餐桌。
“小彦能吃苦,工作勤恳,空闲时,总见她低头在绣十字绣。起初以为只是消磨时间,后来才知是想卖了为父亲筹钱。”餐馆负责人沈先生说。
期间,谢小彦回过老家2次,都是因为父亲身体不好住院手术。平日里,她不舍得来回跑,回去一趟要20多个小时,火车票好几百元。
谢小彦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上9点到晚上9点。有时客人少,8点半她就能回住处,开始埋头绣画,12点才睡。因挂念父母,谢小彦常年睡不好,清晨6点,她会起来继续绣画,直到上班时间。
日积月累,整整18个月,一幅红楼群芳图完成了。
“父亲就是我的天”
在草川乡的一座大山里,一间40多年前搭的30平方米瓦房,就是谢小彦的家。这里很偏僻,走上半小时山路,再坐1个多小时车,才到最近的清水县,路程40多公里。
谢小彦还有个32岁的哥哥,哥哥17岁就外出打工,如今在新疆当建筑工人,每年只有过年时才回来一次。
“哥哥没有读过书,我读到了初中。”在谢小彦心里,当小学教师的父亲,就是她的天,教她识字、读书、做人。
2年前,父亲得了胆结石,动了两次手术,术后引起胆囊、肠胃发炎,身体明显不如从前。
2012年12月,父亲站在简陋的讲台上,一如既往地讲课时,突然晕倒。送往县医院后,医生说,冠心病,心跳太慢,需要装心脏起搏器,建议立即转院。
突如其来的打击,让这个家庭一下喘不过气。
检查、住院、手术,没有五六万,没法解决。母亲在家靠种小麦有微薄的收入,尽管一双儿女在外打工,每年都寄回好几千,但这些积蓄早在父亲早前治病时花尽。
父亲住院第20天,病情告急,谢小彦再也按捺不住,留下十字绣,回了老家。
卖画只为救病重父亲
“在县医院,抢救父亲时,他的心跳只有40多跳/分钟,医生说,这种情况,只有装心脏起搏器。”谢小彦不愿去想,假如没有钱给父亲治病,会怎么样。
在海宁打工的两年时间里,谢小彦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“餐馆老板人很好,每月发我2000多元工资;一起工作的伙伴们,也很照顾我。在海宁,到处都能体会到人情温暖。”父亲住院那几次,谢小彦回乡探望后,都匆匆赶回海宁,继续工作。
谢小彦的丈夫同为草川乡人,现在上海打工,多次让谢小彦跟随其一起,谢小彦都拒绝了。她舍不得离开海宁。
起初,是为了表达对餐馆老板的感激,想绣幅十字绣送给餐馆。后来,谢小彦听说十字绣绣得好,能赚钱,就花200多元买了“红楼群芳图”的原材料。“父亲身体一直不好,想为他筹点钱。”
临走前,她把“画”留在餐馆,托餐馆寻找愿意买“画”的好心人。
“没想过具体要卖多少钱,能卖贵一些就最好。只想尽快筹到钱,让父亲手术。”谢小彦说。
谁愿帮助谢小彦实现心愿?有意者请与本报热线87044800联系,或者@海宁日报-潮城网。
低调内敛、积极上进,善良,坚强,执着,永不放弃,敢于为梦想奋斗,稍有羞涩,低调不失搞怪、清新不失高贵。